欢迎光临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官方网站![ 申请入会 ]
专家观点
专家观点
专家库
污泥领域碳排放与碳交易专题14
发布时间:2016-02-12  来源:环境科学学报  

导读:
2016年1月17日,由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、中国自然资源学会、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主办、北京百望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“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碳排放与碳交易”研讨会落下帷幕。

1、引言
        近年来,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普通关注。CO2、CH4是重要的温室气体,且CH4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5倍。我国的城市污泥产生量巨大,截止2009年底,年产出量已达到3200万吨(湿污泥)。污泥处理和处置工艺主要包括好氧发酵、厌氧消化、干化、填埋、土地利用、污泥焚烧等,而这些工艺在实施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碳排放问题。本文总结了污泥好氧堆肥、厌氧消化、干化(生物干化、热干化)、填埋、土地利用、焚烧处理处置工艺的碳排放情景及其影响因素。

2、污泥处理过程碳排放

2.1 污泥好氧堆肥

        污泥好氧堆肥过程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损失。但是当堆体局部厌氧时,在产甲烷菌的作用下,碳还以CH4的形式排放。由于CH4性质不稳定性,厌氧部分产生的CH4在好氧区域又可被氧化为CO2。CO2和CH4的排放主要发生在污泥堆肥高温期,这与污泥有机质性质及其碳含量、通气状况等因素有关。堆体氧气状况直接影响堆肥微生物的活性,从而影响碳的转化形式。通风和堆肥调理剂的添加会影响堆肥过程CO2和CH4的排放。根据测算,每吨湿污泥通风好氧堆肥的CO2平均排放量约为45.21kg,CH4排放量约为0.01~0.38kg,电力消耗为14kWh,以产生1 kWh电产生0.997kg的CO2计,则好氧堆肥过程的碳足迹强度为59~69 kgCO2当量。

2.2 厌氧消化

        厌氧消化的气体产物主要有CH4(65~70%)、 CO2(30~35%)及少量的H2S和NH3。其中CH4是重要的能源气体,可代替化石燃料进行发电或热源。据估计,厌氧消化每吨湿污泥,释放CO2 180kg,消耗电能89 kWh,产生的废热及沼气可转化29 kWh的电能。因此,以1 kWh产生0.997 kgCO2计,厌氧消化每吨湿污泥释放CO2当量温室气体240 kg。预处理是提高厌氧消化效率的有效途径,可增加12%~120%的CH4产量,这主要因为预处理可促进水解阶段微生物细胞溶解、不溶性有机化合物及大分子聚合物向小分子可溶性物质的转化。

2.3 热干化

        污泥干化包括生物干化与热干化,其主要气体产物为CO2。生物干化是利用有机质好氧分解产生的热量干化污泥的过程,其CO2的直接产生途径为氨基酸的水解和重碳酸盐的分解;通风耗电及热量消耗会造成CO2的间接排放。据计算,生物干化每吨湿污泥,CO2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量分别为42.6kg、30.5kg。
3、污泥处置过程碳排放

3.1 填埋

        目前,我国污泥的规范化填埋量占污泥产生总量的31%,多数是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。填埋过程中,CH4主要在产甲烷阶段产。据估算,填埋每吨湿污泥可排放500kg CO2当量温室气体。有机覆盖法是减少CH4排放的一种有效途径,但CH4的氧化率受覆盖物料的含水率、环境温度。

3.2 土地利用
        土地利用是污泥实现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。土壤中存在大量的CH4氧化细菌,是重要的大气CH4汇,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30 Tg CH4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与土壤质地、污泥种类等有关。虽然污泥的土地利用可增加碳汇量,但是污泥直接施用的风险较大,易造成烧苗、病虫卵及杂草种子传播等危害。而堆肥是实现污泥无害化的有效措施。因此,建议以污泥堆肥代替原污泥进行土地利用。

3.3 焚烧

        污泥焚烧过程中83%的碳以气体形式损失,其最终气体产物主要为CO2。污泥焚烧的CO2直接排放量主要与焚烧温度有关,受污泥种类、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。焚烧温度越高,碳排放量越大。污泥液化温度从500℃增加到700℃时,CO2气体含量可从40~60%增加到70~80%。

4、结论

        好氧堆肥、干化、土地利用、焚烧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排放;厌氧消化、填埋的碳排放以CH4为主。因此,仅考虑CH4的直接排放和能耗导致的CO2间接排放,好氧堆肥的CO2排放当量较低,填埋的CO2排放当量较高。

        好氧堆肥、厌氧消化、填埋工艺分别可以通过改善通风状况、前处理和多类型污泥联合处理、有机材料覆盖等措施促进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来控制碳排放。而干化、焚烧工艺可通过降低能耗等方法减少碳排放。土地利用在短期内增加了碳排放,但在长时间范围内,可通过增加生物量增加土壤碳汇。然而,污泥直接土地利用风险较大,建议以污泥堆肥代替原污泥进行土地利用。

原标题:不同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的碳排放
郭瑞1,陈同斌1*,张悦2,刘洪涛1,沈玉君1,,高定1,郑国砥1,程志鹏3
1.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,北京 100101
2.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,北京 100835
3.重庆水务集团渝水环保有限公司,重庆400015